建立属于工农自己的银行后,新成立但根基未稳的苏维埃政府开始思考如何占领金融市场,开展金融业务,驱逐由洋行、军阀、豪绅控制的银行、钱庄、票号,彻底粉碎鱼肉百姓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金融体系,恢复百业凋敝的经济,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为此,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在金融领域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在没有金融经验,也没有理论参照的艰苦条件下,开辟出一条金融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一、湘鄂赣苏维埃政府实行的货币政策
(一)多方筹措银元,扩大银元生产,扩充发行基金
湘鄂赣苏币是以银元为本位的兑换券。为维护苏币信誉,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各级苏维埃政府都要筹足银行发行货币的准备基金,有的地方还以苏维埃国营工厂、生产合作社或累进税作担保,保证苏币对银元或铜元的十足兑换。湘鄂赣省工农银行成立时,根据《中共湘鄂赣省委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案》的规定,可以以准备基金3万元发行10万元纸币,实际情况是银行开办时已准备4万元的银元现金;据《修水县苏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决议案》记载,鄂东南工农兵银行以“现洋五六万元,金子二百七十余两,元宝(每个五十两)二三十个,其他手镯、项圈等零碎银子四万余两,铜钱一万余串(六串折现洋一元)”作为储备基金;大冶县工农兵银行开办时,集中储存了左右银洋,个银器,39只元宝,个金环子,39只金戒指,一个金手镯,还有金簪子及多串铜元。
各级苏维埃政府法令通告要求银元集中储存,禁止私人储藏。年5月18日,修水县苏维埃政府作出决议:“私人现金不集中,以破坏经济论”;鄂东南办事处要求:一是政府机关的银元均须集中存入银行作为银行基金;二是动员群众到银行将银元兑换成纸币或储蓄起来;三是反对富农私藏银元,否则将没收其私藏,以充作银行基金。
为吸收现金,扩大银行发行基金,中共鄂东区道委用金融的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年4月15日常委扩大会决定,发行期限1年、年息4厘的存款券20万元吸收现金和苏币,并从5月24日到30日发起广泛的群众宣传教育,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向银行存款,存款券除兑换本息外,还可用作缴纳累进税或购买公房。
另外,各级苏维埃政府设立的造币厂,生产和制造了一部分苏区银元,也是银行保障基金的重要来源。
(二)遵循货币发行和流通规律,管控纸币发行
湘鄂赣省苏维埃银行认识到滥发纸币是竭泽而渔、饮鸩止渴,大多都能坚持货币发行和流通规律,严控纸币发行量,维护货币信用。
通过发行公债,回笼苏币,既能避免超发货币的危害,又能支援军事战争和经济建设。当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中央占据领导地位,湘鄂赣苏区在错误思想的指挥下,面对国民党反动集团的第四次“围剿”连连失利受挫,革命斗争愈加紧迫艰难。为筹措战争经费,缓解财政危机,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先后于年10月和年10月发行战争公债,第一次是“短期公债”,面额有5角、1元两种,利率周年1分,期限一年,募资总额为5万元,由于公债为百姓提供了一种有保障的高利率、短期限的投资渠道,所以认购很受欢迎,很快就完成了筹资任务。第二期是叫“二期革命战争公债”,计划募集8万元,面额仍为5角、1元两种,利率改为周年6厘,期限1年。
在长期战争环境中,增发纸币常常成为短期弥补财政入不敷出的一个办法。由于战争环境恶化,还是出现了湘鄂赣省工农银行和鄂东南地区的银行纸币超量发行问题。
第一、二次反“围剿”战争结束不久,敌军总是气势汹汹地迅即反扑,接连不断的战事使根据地军政费用大增,财政日趋紧张,缺口越来越大,湘鄂赣省工农银行和鄂东南银行为缓解财政,迫不得已大量增发货币,以致币值严重下跌、物价波动、经济恶化。
湘鄂赣省工农银行时期,省苏维埃政府最初规定以苏区每人发行3元为基准,按苏区人口总量计算发行基金,计划发行总额10万元纸币,发行基金为3万元。年4月,成立仅五个月的湘鄂赣省工农银行以4万元的基金储备,超量发行了10多万元苏币。当年又继续盲目扩大发行量,到年底总计发行了30万元,远超10万元的原定计划,结果造成根据地内苏币严重贬值。
鄂东南地区的银行到年6月,总共发行80余万元苏币。这其中,仅仅在当年营业3个月的鄂东工农银行,就增发了40余万元的纸币,导致鄂东南苏币大幅贬值,财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年二三月间,苏币贬值30%—40%,到当年年底低至三四折,原来6串文铜元券换一块银元,到年3月跌到了50串文换一块银元。
湘鄂赣苏区超发货币的现象,引起了苏区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警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