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随手在网上查了一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天气预报,可以看到,对于28日当日的预报,最高气温就是43度;而对于29日和30日,预报的最高温度则分别是43度和41度,7月1日略低,为38度,但7月2日就又到40度了。注意下面的预报来源:“中国气象局年6月28日15时发布”,这基本上是中国最权威的预报发布了。5天之中,有4天的预报气温达到甚至超过了40度,所以,题主的问题本身就是需要修正的,改为“为什么天气预报很少会报40度”也许更合适。天气预报一直在报40℃,只不过没那么高频而已。在40℃这个问题上,充满了大量的臆测、谣言,这么多年都没解决。我在这试图解释一下
1、预报的温度是百叶箱温度,不是体感温度
由于人所处环境不同,体感温度差别非常大。比如高温晴晒,地面柏油路可以到七八十℃;你如果在车里,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五六十℃;在北方,有没有树荫,明显感觉不同吧;南北方,一湿一干,一蒸一烤,也完全不同,所以这么多人感受不同,到底以哪个为标准呢?气象台使用的是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温度,是多年惯例。用自己的个例,企图指代整个城市气温,并且指责气象部门不敢预报,在我看来,是一种撒娇的表现:)
2、预报员也怕啊,怕考核
你以为预报元不想报40℃,但问题是,一年下来有几天40℃?你在预报时,会考虑大概率事件还是小概率?人家预报员也要考核准确率的。首先她们会看看近期的实况,再看看预报模式,再参考历年气候,最后得出结论。所以相比40℃,预报员可能认为38、39℃出现概率更大。预报员在什么情况下会果断报40℃,比如昨天40℃了,今天和昨天情况差不多,甚至更严重,那么预报员肯定会报。每年第一个40℃预报,是非常考验人的胆识的。气象台是一个想说真话的机构,遗憾的是,有的时候说不太准,这里面,有科技、经验、人性等多方面的局限性。
3、社会影响、舆论
国家有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我们都知道35℃是高温,其实别说40℃了,我们预报35℃的时候就会格外谨慎了,因为这就开始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了。
人的生理结构,数万年也难调整体温一度,但人类两百年的工业革命,除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享受外,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一一温室效应。北冰洋也罕见的在夏季融化成了能通航的国际水道,海洋也以年几厘米的速度在上升。超过40*C的高温为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极小。当然,人体对高温耐受的承受感觉,还取决于外界的自然环境、空气湿度过大,人体散热受到阻碍定会大汗淋漓、肯定会觉得炎热异常,另外阳光的直射、空气不流通、水泥地面温度的反射,人身体质的好坏、工作时间的长度这些都是左右着人体对高温的承受力。所以象新疆吐鲁番一带有时温度至45*c以上,因空气干燥、高温度就那么一会、人体觉得能承受,而长江中下游低纬度、低海拔一带气温至40*c,因当天高温时长可达七八个小时,野外工作人员就谨防中暑了。解放后,年8月21日,合肥、屯溪、蚌埠都出现了41*c以上高温;年8月9日,霍山出现了43.3c度高温,为六十年来安徽高温之最。这些数据都是实时测得的,而当日天气预报并未提示有这样的高温。
所以说气象站报出来的只是地区生态环境的的近地面气温,城市中会受到热岛效应和阳光辐射的影响,地表温度高于播报温度10℃~60℃近地面气温高于播报温度5℃~20℃都十分正常,不要觉得奇怪。最后就是受政治的影响,如果不超过45℃(部分地区50℃)是不能说实话的,通常会低温加1℃~5℃高温减1℃~5℃播报,防止出现恐慌和扰乱生产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