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九江地区联合考古队,在瑞昌市发现十余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其中,新发现的数件石器表面,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和红土印痕。“从石器埋藏地层可以初步推断,古人类在瑞昌活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至距今10万年左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浩介绍,这证明在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瑞昌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发现打制石器的瑞昌码头镇吴家湾附近工业园现场保留有较厚的自然堆积的洞穴在范镇上王口村发现的打制石器发现的打制石器石核●瑞昌远古人类已学会制作石制“砍砸器”年底,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九江地区联合考古队,来到瑞昌开展野外调查活动。考古队来到瑞昌码头镇吴家湾附近,勘查一处由工业园建设取土形成的剖面。在距地表约5米深的地层中,考古队员发现4件打制石器,其中含1件石核和3件石片,均为脉石英原料。复查中,在同一深度的位置又发现3件脉石英石片及多件碎屑。同时,在范镇上王口村,因取土而成的台地下方地表处,考古队采集到多件石制品,均为石核,尺寸较大,器表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和红土印痕。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联合考古队发掘的石核、石片等打制石器,均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的石制“砍砸器”——通常采用直接锤击法对石块进行单向或双向加工,形成厚且钝的有刃石器。像这种具有大、厚、重特点的石器,一般用作劈砍、锤砸工具使用。这些原始的石器表明,远古时就有人类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北半部地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们借助石器与野生动物搏斗,顽强开创自己的生活园地。●瑞昌有人类活动历史被推早至少10万年李浩介绍,瑞昌出土的十余件石器标本,证实了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瑞昌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已有古人类活动。下一步,考察队计划对遗址进行小规模试掘,以便更好地了解遗址文化面貌以及远古祖先生产生活的细节。瑞昌北靠长江,西南面山茂水丰,能为早期人类提供较好的栖身条件。此前,瑞昌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范镇良田寺遗址。当时,根据对所采集遗物的比较观察,范镇良田遗址发现的大部分石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年。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初步鉴定,瑞昌码头镇吴家湾、范镇上王口村石器文明遗址,是距今约10万年前的人类活动点。这些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新发现,将江西瑞昌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前推至少10万年。●瑞昌远古人如何生活和生存还有待探究记者了解到,新发现的石制品有的来自地层,有的来自阶地的表面。因为这些地点暂未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目前,考古人员只能根据地貌、地层和石制品本身的性质,来判断石器地点的时代。此外,联合考古队还在瑞昌市横港、范镇、高丰、桂林、横立山等地,发现一些保留有较厚的自然堆积的洞穴。“以前,因为砾石和石块上没有人工打击的痕迹,不太引人注意。现在我们把这也作为一个研究内容。”李浩说。在瑞昌发现的两个石器地点中,还有些是未加工的砾石和石块。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岩性同为砂岩、脉石英和石英岩等。考古专家推测,这些砾石和石块是经过人工作用搬运到石器地点的,但不排除自然作用。现在,考古人员把这也作为一个研究内容,用它们试验制作石器,并与地点和遗址中的石制品做进一步比对。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发掘过程中,还将对测年样本、浮选样本、土壤微型态样本以及DNA土壤样本,进行专门的提取工作,并通过野外调查和电法物探、探地雷达等方式,了解周边洞穴分布情况,尽可能搜集与古人活动和自然环境有关的信息,以探究当时古人类究竟是怎样生活的。文/图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李巧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ys/1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