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台书画摄影家齐聚合肥,用艺术点燃中华文

关于台湾,你最初的印象来自哪里?

是余光中笔下的游子思乡情结,是侯孝贤电影里的唯美片段,是罗大佑、郑智化的熟悉旋律,还是琼瑶剧里曲折缠绵纯洁唯美的爱情故事?又或是火遍全球华人圈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年,已有20多年未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心切,在台北厦门街旧居满含热泪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0年后的年,余光中第三次回乡之时,他为《乡愁》续写了这样一节“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

是的,一道海峡成了一刀海峡,几十年成一隔,波分两岸。

但这一刀海峡,填满的是乡愁,隔不断的是血脉情。

大陆和台湾,同根同源、同文同宗的两岸同胞,文脉相连、命运与共。

事实上,两岸的交流和互动从未间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交流互动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为加强和促进皖台工会和两岸职工的文化交流合作,应安徽省总工会邀请,国民党中常委、中华两岸劳动关系发展协会理事长姚江临一行13人,于12月17日至21日出席在安徽省举行的皖台职工文化交流周活动。

“两岸一家亲、共书劳动美”——皖台职工书画摄影展开幕式现场

18日上午,“两岸一家亲、共书劳动美”皖台职工文化交流周暨皖台职工书画摄影展开幕式在中国中铁四局机关举行。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童怀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安徽与台湾联系密切,此次两地工会首次以文化周的形式,打造皖台交流新平台,拓展两地工会全方位、多元化交流的新方向。同时他指出,皖台工会要继续加强沟通合作,将造福两岸职工和广大民众当成历史责任,安徽省总工会愿与台湾工会一道,共同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增进两岸职工福祉和亲情。

国民党中常委、中华两岸劳动关系发展协会理事长姚江临表示,安徽和台湾有着源远流长、割舍不断的情缘,此次活动的开展必将进一步加深皖台文化交流合作,增强两岸的兄弟情谊。两岸将在传统文化、现代艺术及风土人情方面展开碰撞和交流,通过交流和合作,“两岸一家亲”的精神将在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实现。

全国总工会台港澳办公室主任彭勇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凝聚民族的力量,两岸职工都是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两岸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实现心灵契合的最佳载体。他希望两岸劳工界要始终坚持“九二共识”,继续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中铁四局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河川在致辞中对出席活动的嘉宾表示欢迎,同时他指出,中铁四局作为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中铁四局将秉承“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与各界贤达和台湾同胞面对面的沟通,增进心与心的交流,共同推动皖台交流合作,不断开创皖台互利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此次皖台职工文化交流周活动由安徽省总工会联合台湾中华两岸劳动关系发展协会、台湾航空业总工会、台湾产业总工会、台中市总工会、高雄市两岸劳动文教发展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安徽省各市工会和产业、大企业工会协办。

与会嘉宾为开幕式剪彩

活动将通过皖台职工书画摄影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书法现场交流、地方戏曲观摩、历史文化寻访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彰显两岸同文同宗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其间姚江临一行还将对黄山、池州等地进行友好访问。

据悉,皖台职工书画摄影展作为皖台职工文化交流周的重要内容,将展出两岸书画摄影作品约件,其中来自台湾艺术家的作品达44件。

展览还邀请数位文化传承人,对竹雕、撕纸、制笔、制墨、铁画等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场展示,唤起两岸同胞对中国传统文化更进一步的认知与感悟,传递正能量和不可割裂的血脉情。

童怀伟、姚江临、张河川等观看摄影作品

社会各界群众参观展览

皖台两地书法家探讨交流

皖台两地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

安徽省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雪现场书写“海纳百川”。

童怀伟、姚江临等嘉宾欣赏竹雕作品

姚江临等现场观看徽州制墨工艺

非物质文化传承者与现场观众交流探讨

观看撕纸表演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竹雕

徽州竹雕是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与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四雕。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画面。

蒋永青:徽州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二级技师。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其中大型竹刻《清明上河图》被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该馆永久性收藏,并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好评。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撕纸书法

撕纸书法在中国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为全国首创。创作时以手代剪,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毛边,不仅巧妙地彰显了纸的特有属性,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毛笔书法的韵致,既有字帖的意境,又有碑刻的金石味,有着很强的视觉艺术感染力。“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宏观谋篇布局;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细节还原归真”,集书法艺术和撕纸艺术为一体,把书法带入了新的艺术表现空间。

蒋劲华:中国“撕纸书法”艺术创始人、书法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工艺美术促进会副会长,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应邀参加了日本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俄罗斯中国年、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多次参加央视和全国十多家电视台的现场展演,作品被海内外大家收藏。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

宣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迄今已有0多年历史。至唐代,宣笔进入鼎盛时期,白居易曾做《紫毫笔》陈赞:“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宣笔制作需经过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全系手工作业,技艺极为复杂。毫料的选材、制作等关键环节,均溪水浸泡,日光晾晒,自然天成。8年6月,宣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张文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民间工艺大师,自幼随父学艺,励二十余年,在笔毫的脱脂、成形方面有独到建树。所制宣笔柔韧相宜,笔匀基固,书写流畅,收发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滞,“尖、圆、齐、健”四德俱备,将传统宣笔的制作工艺推向精微和极致,深受国内书画大师青睐。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

徽州墨因其产于古徽州而得名,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墨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传真”之美誉。徽墨的主要原料有松烟、油烟和漆烟,加配上皮胶、骨胶、麝香、首乌等一些名贵中草药和万杵制作而成。制作工艺极其讲究,传统制作工序分为制模、点烟、制胶、和烟、制墨、晾墨、修边、填金、包装等工序。

汪国平:年创办了曹素功敏楠氏牌徽墨,开发研制的“敏楠氏书画墨”连续10年四届蝉联《安徽省名牌产品》荣誉称号,年、年荣获国家文房四宝博览会金奖,其亲手设计制作的“马到成功”“敏楠宝墨”等作品先后被国家四宝协会评为“中国十大名墨”。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铁画

芜湖铁画借鉴国画的章法布局,以锤代笔,以铁作墨,以砧为案,经剪、叠、铆、錾、锻、焊、锉等多项独特的手工技艺,锻铁成画。画面黑白分明,虚实相生,苍劲凝重,潇洒豪放,既具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体现出阳刚之气和充满浓烈的烟火之味,堪称“铁为肌骨画为魂”,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被世人誉为“中华一绝”。6年5月,“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叶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大胆运用锻造铁画的技艺延伸到金、银、铜等金属材料方面,手工锻造金属雕塑、铜浮雕、铜宝塔以及铜佛像系列。作品多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等省级以上多项大奖项。年他主持开发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吉祥物铁画“熊猫盼盼”成为亚运会指定礼品;年他主持开发的新产品“芜湖金画”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成员。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

阜阳剪纸是安徽阜阳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品多以吉祥喜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题材为主。情趣丰富,装饰味重,兼有南北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作品有单色、填色和染色等。

葛庭友,高级工艺美术师,阜阳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民间剪纸艺术家贾培秀老师和书画、剪纸艺术大师刘继成老师,从事剪纸三十年来勤耕不辍。作品吸收了民间剪纸的艺术营养,并注入时代特色,形成厚重古朴、夸张传神、天真稚拙、简洁柔美的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年从事剪纸研究及剪纸教学工作,个人著有《论剪纸》、《剪纸技法歌谣》、《幼儿剪纸》等多本专集,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剪纸展览并获奖。

皖台职工书画摄影展作品选登

欢迎长按识别上方







































白灵片价格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ys/3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