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遗憾不能把西安更多地方写进长安十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2192.html

在市井的烟火之间

生活在长安的人们为生计度过平凡的一天

坊的秩序井然

东市西市的喧闹熙攘

人们见面,互相施以叉手礼以表自卑敬人

一街一市、一饮一食

一诗一乐、一香一妆

在一次次刷爆朋友圈的《长安十二时辰》里

我们看到了一个日常的、具象的长安

而这份“真实”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剧中各式各样的“同款”,尤其当我们走进西安的博物馆,看到那些“神还原”,对“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这句话,就有了新的认识。

而昨日

西安博物院迎来了《长安十二时辰》最强同款

你以为是......

△西安博物院的剧中“同款”

是剧中的“硬核火闹钟”?

还是神韵皆似的侍女俑?

不,并不是!

我们的最强同款是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本人,马伯庸

△马伯庸受访视频,请戳这里

7月14日,马伯庸现身西安博物院,在镜头前将“唐朝人的日常”一一道来,包括长安城的历史变迁、唐长城的里坊、唐朝人的生活细节及发生在其中的故事等。据悉,《唐朝人的日常》是由优酷文化联合曲江文旅,联动优酷剧集《长安十二时辰》,共同打造的精品文化课程,是一部以唐朝人的日常为小切口,谈当下中国民众对中国文化回归的知识性节目。而文旅君也有幸采访到了马伯庸,了解《长安十二时辰》以及《唐朝人的日常》背后的故事。

在西安博物院看到了立体的长安

唐代的长安城对我来说,是一个梦幻之地。这里是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伟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长安十二时辰》

在采访中,马伯庸告诉文旅君,他特别喜欢西安这座城市,几乎每年都来几次,除了吃好吃的以外,还会去一些博物馆、历史遗迹参观。

△游客参观《唐长安城模型》

年,马伯庸在西安博物院负一层的一座大沙盘前,整整看了一个下午,几乎把每一坊都看了一遍。

他说:“看了之后我就觉得整个长安城在我脑海里变得特别立体,空间感非常强。我就在想,以前当然也有很多关于长安城的作品,我能不能写一个精确地把长安城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间关系表现出来的作品。”这个想法在年变得成熟,最终成就了《长安十二时辰》。

△《唐长安城模型》(西安博物院藏)

西安博物院的这座沙盘准确的名字叫《唐长安城模型》,当我们看到这个沙盘时很容易联想到剧中靖安司的“长安城坊沙盘”。

△靖安司的“长安城坊沙盘”

《长安十二时辰》的美术指导金杨、杨志家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靖安司的沙盘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模型团队从建组就开始商讨这个大沙盘的设计和细节。由5个人在制作间里足足做了三个月才完成。

在《唐长安城模型》上,西边54坊属于长安县,东54坊属于万年县,秩序井然,气势恢宏。如果你也想看到一个立体的长安,不妨来此打卡。

写《长安十二时辰》多次来西安实地考察

△图片来源于马伯庸微博

在写《长安十二时辰》期间马伯庸曾多次来西安进行实地考察,希望能距离那个真正的长安城更近一些。

他告诉我们,最主要还是博物馆,比如西安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包括附近的唐陵以及相关的遗迹、遗址。还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基本把能接触到的作品都翻了一遍,以期更充分地表现出盛唐长安的风貌。

△剧中提到何家村金银器

△鸳鸯莲瓣纹金碗(陕历博馆藏)

而在西安的博物馆里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尤其是里面的金碗。“我最喜欢那个金碗,每次看到就满心欢喜,觉得是自己的一样。”说到这里,马伯庸展现出了他段子手的属性。

还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块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象征,里面有古叙利亚文、中文,讲的是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这也是特别能够体现出长安风貌的文物。

遗憾:想写的地方太多,需要取舍

△《长安十二时辰》书中李林甫居住地

(摄于西安博物院)

说到在西安参观博物馆和遗迹的过程中,是否会带来新的灵感时。马伯庸表示实在太多了,几乎每一个博物馆都能提供新的灵感,几乎每个遗迹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都有所体现。

对他来说,最痛苦的不是编一个故事,而是因为想表现出的地方太多了,想把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放进小说里去,但是很多确实放不进去,有时候还要做取舍,这种取舍最难。

△骊山风光

“比如骊山,一直想写,但是算了下距离,一天一夜赶不回来,主角实在赶不过去了。”包括汉长安城、咸阳古城,包括很多古寺以及凤翔宝鸡一带,马伯庸想写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由于故事开始的限定是一天一夜,所以没办法都写进去。

“就像我自己每次来西安,住三四天,觉得时间根本不够用,根本看不完,太多东西想看了,所以这个也是小说的遗憾之处吧。”说到这里马伯庸开始“责怪”自己最初“十二时辰”的设定。

在西安博物馆里“蹭听”,知“坊”辩方位

△摄于西安博物院

谈到参观博物馆的趣事,马伯庸告诉我们他发现西安普通市民对于文化的兴趣和素质都高的惊人。在碑林、陕博、西安博物院经常看到义务讲解员,而且年纪都不大,看上去也是非专业人士,但讲起来却头头是道。

他还记得在碑林看到一位讲解员(其实他说是一个小胖子),讲的很多东西一听就知道是讲解员本人真心喜欢的,是普通的官方解说词里都没有的。

这些小细节不是发自内心喜欢是根本查不到的,因此马伯庸有时候会去“蹭听”,一路听下来,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唐代长安坊图

对马伯庸来说,今天的西安与他心目中的长安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他对唐代长安城的了解甚至大于对现代西安的了解。

“有时候西安朋友带我去吃饭,说去什么什么街。我说不知道在哪里,你告诉我它原来在长安城的哪一坊,我就明白这是在长安城的什么地方,大概方位就知道了。”

目的:让读者愿意挖掘历史上的长安

△图片源于马伯庸微博

“从周开始到汉,一直到唐,整个占中国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以西安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心。”马伯庸说,自己从小就觉得西安是一个文化圣地,一谈到历史,讲到中国文化,根就在西安。

他认为西安在文化开创以及传播、教育方面,可以用一些更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更现代的方式,把这些古代的有意思的文化内涵传达给年轻人。

△唐代仕女俑(摄于西安博物院)

而他写《长安十二时辰》,其中一个目的在于如果读者看了这个小说,对长安城感兴趣,就会愿意自己挖掘真正的史实上长安城里面的生活细节,以及长安城真正的文化内涵。从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窗口,能够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璀璨的文化。

定位:展现文化成就和研究意义的桥梁

在《唐朝人的日常》里,马伯庸将作为其中一集半的讲述者出现。在他看来,一个好的文化不光是本身要特别好,还要有一个好的传播渠道。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桥梁,一方面我没有专家了解那么多,但我对学术界研究的成果有兴趣。另一方面我可以了解大众的兴趣所在,能够通过一种相对比较轻松简洁的方式,把学术界深奥的、比较复杂的学术成果告诉大众,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这些文化的成就以及研究的意义在哪里。”

从《大明宫词》里上元节熙攘的长安街市

到《妖猫传》里奇幻瑰丽的花萼相辉楼

再到《长安十二时辰》的市井烟火

世人都期望再见长安

熙攘繁盛,光耀万年

世人都想还原大唐

也期待在《唐朝人的日常》

我们能看到心中的大唐

视频:月半熊

文章:月半熊

编辑:王薇

审核:鲁雷

视频、文案及采访内容

为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nianzx.com/wnxys/16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